金城关位于今兰州市城关区白塔山西边山脚下。在古代,金城关是金城(兰州)通往甘州、凉州、肃州的咽喉要道,也是沟通中原和西域的要塞,有时曰:“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
金城关以汉置金城郡、县得名。阚骃《十三州记》记载:“金城郡有金城关。”金城关位于黄河铁桥北端西行1公里处,南临大河,北依崇岭。山与河之间,宽不及百米,其道路之狭,仅能允许一辆马车通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金城关为北周武帝(561年——578年)时开设的金城津,在隋朝以前这里只是一个一般的渡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津为关。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金城关州北二里,当黄河西北山要隘处。”及至唐初将金城郡治迁到五泉县以后,金城关才逐渐成为“控扼冲要,道通西域”的一个要津。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边塞诗人岑参在赴北庭安西节度使幕府时经过兰州,曾亲临金城关,写下《题城临河驿楼》一诗:“故戍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篇名中的“临河驿楼”就是金城关的关楼。《读史方舆纪要》说:“控河为险,隔阂羌戎”,“河西雄郡,金城为最”。由此可见当时金城关的雄险。昔日若在南岸雷坛河上弓形握桥下向北眺望,则金城关箭楼,行人过关的东西门洞与金山寺依山建筑的危楼悬阁,历历可见。黄河昼夜东流,而河中沙滩与握桥连成一条线,南北首尾线呼应,甚为壮观。 北宋后期,驻守兰州的宋军在修补旧城、广筑新城的同时,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重新修筑了金城关,加大了对兰州的城防能力。 由于自然倾圮,或者战争毁损,历代当政者曾对金城关进行过多次修葺,仅明代就重修过三次。一次重修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地址在镇原浮桥北侧,关城依白塔山而建,东西长二百丈,并各置城门一座,门上建有数楼。后因年久失修,城垣颓圮,戍楼倾坏,明正统十三年(144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重修,次年完工。明代进士黄谏在《金城关记》里记述了当时重修的场景:“拓其城郭,甃(zhou)以砖石,而戍楼睥睨以次而成。其外又广其地为瓮城,城内正北筑台高丈余,上建真武殿,供奉北方之神——真武大帝”。俨然是个小城堡。嗣后百年风雨侵袭,金城关门大半崩坏,仅剩树根椽梁斜覆其上。明朝兵备佥(qian)事张栋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进行第三次重修,所用石料就地取材,木料用税收置办,构筑砖石城、戍台。明人张栋在《重修金城关记》中描述了这次重修后的雄姿:“洪波西来,层峦北峙,居然天堑,独金城关路才一线,西达四郡。”“甃台构基,直接河流,门上为注孔防火,山城为炮眼防攻,上为楼三楹,拟下石矢可百步,人不能进。”关内防卫设施如此严密,足见金城关在军事上的紧要。从唐初到清末一千两百多年间,许多中外旅行家、使臣、僧侣、商贾及西域的一些国王都曾经光顾过金城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民族英雄林则徐被清廷充军伊犁,途经兰州时,也是从镇远浮桥渡过黄河,通过金城关前往新疆的。 清代末,由于兰州由边疆变为腹地,金城关也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到了辛亥革命时,金城关就已经全部坍塌,仅存一些遗迹。民国27年(1938年),拓修甘新公路时金城关;被拆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拓宽了金城路,铺上沥青路面,运输日益变得通畅。当年作为要津的一个黄河古渡和长期作为军事要塞的金城关现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
|